2002年韩日世界杯是中国男子足球国家队历史上首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晋级世界杯决赛圈。关于那次出线的“含金量”以及是否主要得益于日韩作为东道主直接入围、让出名额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客观分析。
首先,从预选赛本身的过程来看,中国队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在亚洲区预选赛最终阶段(十强赛)中,中国队与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卡塔尔、阿曼同分在B组。中国队以6胜1平1负积19分的成绩夺得小组头名,提前两轮出线,整个征程展现出了较强的整体实力和稳定的发挥。米卢蒂诺维奇倡导的“态度决定一切”和心理调节,帮助球队打破了多年的“恐韩症”和“心理脆弱的魔咒”。球队中拥有范志毅、马明宇、李铁、孙继海等一批处于黄金年龄段的优秀球员,他们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峰。因此,那次出线首先是中国队自身努力和实力提升的结果,是水到渠成的突破。
其次,必须承认的是,赛制安排确实对中国队非常有利。那届世界杯由于由日本和韩国联合主办,这两个传统的亚洲顶级强队无需参加预选赛,直接占据了亚洲的两个名额。这确实极大地改变了亚洲区的出线格局,减少了中国队冲击道路上的两个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更重要的是,十强赛的分组抽签避开了另一支劲旅沙特阿拉伯和伊朗队。伊朗队在当时的A组中最终输给了沙特,需要与欧洲的爱尔兰队进行附加赛。如果中国队与日、韩、伊、沙中的多支球队同组,出线的难度无疑会呈几何级数增加。因此,从概率上说,避开最强对手的“上上签”是那次成功出线的关键外部因素。
所以,综合来看,2002年世界杯国足出线的含金量是一个复合性的问题。
1. **它是有真实实力作为基础的**:那支国家队是历史上最强的一届之一,他们在十强赛中的表现是统治级的,优势明显,出线过程令人信服。
2. **它受益于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日韩直接晋级以及有利的分组抽签,极大地降低了预选赛的难度,创造了一个几十年一遇的、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
结论是,不能简单地将出线归因于是“靠东道主让路才入围”。机遇固然重要,但抓住机遇更需要自身的硬实力。正是自身实力的成熟与历史性的机遇完美结合,才共同造就了中国足球那次里程碑式的成就。遗憾的是,在此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中国足球再未能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因此02世界杯的辉煌也就成为了一个孤本和一代球迷心中难以复制的记忆。